給醫生松綁 醫院體制改革拖無可拖
更新時間:2018-09-25
日前,某省衛生計生工作會議召開。省衛計委負責人透露改革總體思路:某省將探索建立分級診療制度,原則上不再審批新、擴建公立醫院,符合條件的民營醫療機構將納入醫保范圍,盡快放開醫師多點執業。與此同時,國家層面推動醫師多點執業的正式文件已經下發,多個省市區正在考慮研究相關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。
醫院管理體制改革要有大動作,這是從2014年初就開始為各界所關注的重點。其中,醫師多點執業的放開,成為各方熱議的焦點,而事實上圍繞這一問題,在醫療系統內部的討論也是觀點各異,不同的職業角色對于這一改革的態度,頗耐人尋味。已經是國家層面明確主導推行的行業體制改革措施,在具體試點層面,有像北京、浙江這樣改革力度大的試點先鋒,也有不少地方對此項改革持保留和觀望的態度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有地方衛計委的官員評價國家層面目前出臺的醫師多點執業方案,“比起一些地方的探索仍相對保守”。作比較后不難發現,激進與保守的差異所在,主要是對醫師群體的松綁程度,尤其是申請多點執業的法定程序。從規范性文件的立法技術角度看,從審批制與備案制、從書面同意到口頭知會的最主要差異,便是對被約束主體的約束度大小。國家層面文件“明確醫師多點執業實行注冊管理,同時探索實行備案管理的可行性”,那就意味著醫生申請多點執業依然還有進一步松綁的可能,醫生從公立醫院中獲得“解放”,目前的多點執業試點只是第一步。正如北京、浙江的試點中提出的,“探索醫師自由執業”應該成為行業改革的最終方向。
醫師多點執業改革,有地方衛生部門負責人對媒體直言“既不鼓勵,也不反對”,但對于具體的一項改革措施來說,這種“不反對”的態度本身就意味著某種消極抵抗。對此項改革的保留意見,比較有代表性的來自公立醫院的管理層,包括人才流失、考評機制滯后、競爭壓力在內的多重原因導致其對允許醫生多點執業態度不明朗。“公立醫院缺乏積極性,而在人事管理、考核、社保養老等配套措施上又欠缺完善”,不僅如此,還有從“就醫難”角度出發的反對聲音認為,放開多點執業可能會加劇“看病貴”,不利于普通患者。
改革推行,當然可以大刀闊斧,但深究與細查阻力之所在,對于厘清和紓解相關壓力,以及更順暢地推動醫院管理體制改革,有益無害。在多點執業并未得到國家認可的時間段,必須承認此類現象已經長期存在,而執業醫師群體對目前狀況下自身待遇、專業認可度、職業考核管理機制的不滿意,正是催生出行業變革的最主要因素。舊有管理體制已不適應行業發展需要、甚至制約行業健康運轉,此次國家層面的醫師多點執業改革方案,在直面現實與問題的前提下,正是以“推進和規范”為目的,所謂“規范”,就是與其放任醫師私底下賺外快,不如順應行業發展規律,從解放從業者的角度出發,做真正適應行業發展與規律的主動改革。
醫院管理體制的改革思路,同樣是其他多個行業曾經走過(或正在走)的路。舊有事業單位管理體制、靠編制將人員牢牢鎖定在某個具體的單位,不僅是對專業人才本身的束縛,同樣是成為行業向前發展、行業滿足社會需求的制度牽絆。在本輪醫師多點執業的改革討論中,現有管理體制以及借此出發的各種觀點,所呈現出的各種不便、隱憂,更多是舊有人才管理制度長期以來本身積攢的問題。醫師職稱評定與單位掛鉤,公立醫院系統成為醫師不得不依賴的平臺,在進行多點執業改革的同時,正如廣東省相關改革思路一樣,需要有更多配套性的方案做多元化的推動。
打破社會辦醫審批的“天花板”、“玻璃門”,按照“非禁即入”的原則,不得以規劃限制為理由拒絕社會資本申辦醫療機構,這是整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既定方針。民營醫院審批“非禁即入”,同時對依托編制、單位等要素展開的傳統醫院管理體制做大刀闊斧的改變,從允許醫師多點執業到醫師自由執業,本身對盤活社會資源、調動醫師群體的積極性,乃至從根本上緩解醫患矛盾都會有大的助益。